聆聽鄉賢故事 主題研學為武漢"三風"行動匯聚青春力量



“三風”主題研學活動帶青年學子感受廣袤鄉村,聆聽鄉賢故事,結識農傢鄉親,誦讀紅色經典。圖片來源:武漢市東西湖區文明辦

6月5日下午,認識武漢·感知鄉村——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(東西湖區)“三風”主題研學活動在武漢臨空港經開區柏泉街舉行。來自武漢輕工大學、武漢市農業學校和東西湖職業技術學校的近200名學生齊聚柏泉古鎮,感受廣袤鄉村,聆聽鄉賢故事,結識農傢鄉親,誦讀紅色經典,從鄉村振興中認識武漢。

全國農村工作會議上曾提出“鄉村振興,既要塑形,也要鑄魂”,要形成文明鄉風、良好傢風、淳樸民風,煥發文明新氣象。“三風”建設是鄉村振興之“魂”,對穩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。

臨空港經開區積極響應武漢市實施培育文明鄉風、良好傢風、淳樸民風的“三風”行動,深化《認識武漢》推廣,以柏泉古鎮為依托,創新性地開展系列活動,形成鄉學互長、校村互動的以《認識武漢》推動“三風行動”的新路徑和新局面。

“以前聽說過柏泉,但是並不瞭解,通過這次戶外研學,我覺得柏泉是個非常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,感受到瞭古鎮的魅力。”武漢輕工大學學生樂彬彬是咸寧人,主動報名參加瞭此次戶外研學活動,跟隨講解員走訪瞭柏泉古井、景德寺和茅廟集等歷史文化景點。

活動舉辦地柏泉古鎮,形成於殷商時期,距今已有3000餘年歷史。柏泉古鎮商賈雲集,與盤龍屯兵城隔河相望。在發展過程中,這個萬餘人口的小鎮,不斷湧現出諸如明朝兵部尚書張京、辛亥革命先驅孫武、當代哲學傢張世英等名人,歷史積淀濃厚,是青年學子認識武漢、感受“三風”的重要窗口。

認識武漢·感知鄉村——“三風”主題研學活動啟動 圖片來源:武漢市東西湖區文明辦

濃濃樹蔭掩映下的柏泉古井始建於唐末宋初,井水清澈甘美,不論旱澇,井水水位終年如一,古井中兩條奇異的樹根首尾相對,銜接成雙鯉的形狀,每當陽光直射井底,就能看見樹根像遊魚一樣遊動的情景。景德古寺與古井不過百步之遙,歷史上曾與歸元禪寺和寶通禪寺並稱武漢三大名寺。

柏泉古鎮俗稱茅廟集,受漢口商貿興起的影響,一度由露水集鎮發展成為有影響力的大型集市。古樸的石板路,黑瓦紅柱的楚風建築,高聳的牌坊,改造後的楚風格楹聯特色文化街還能讓人從中窺見當日的繁華。

深厚的歷史積淀孕育瞭不少代代相傳的故事。千年古柏屹立至今,張氏傢訓、黃氏傢訓代代流傳,年屆八旬的黃子材老先生將柏泉傢訓整理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,並現場講述給到場學生、居民。

來瞭一趟柏泉,東西湖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師王志強多瞭幾個掛念的“柏泉親人”。在活動現場紅色頂棚的展位裡,由王志強帶隊的東西湖職業技術學校學生展示瞭烘焙、電工等技術,吸引不少農民圍觀,來自柏泉西湖二大隊的11位農民組團前來,簽下學習需求,與學校結成“鄉親”。

返本追宗,慎終追遠,對經典進行學習誦讀,鞭策人始終不忘初心。活動還準備瞭經典誦讀環節。正值《共產黨宣言》誕生170年之際,武漢市農校學生代表許方成、陳思怡再度捧起《共產黨宣言》,回望社會主義、共產主義初心。柏泉街青年農民代表黃傑誦讀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論述》,回望東西湖從圍墾建區到農村轉型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
莊重的誦讀環節後,在場學子和農民代表們馬上投入瞭新時代拉歌環節,現場氣氛熱烈,《團結就是力量》《歌唱祖國》《童年》等經典曲目不斷引起一浪又一浪的熱潮。

傳承傢風 鄉賢講述“三風”故事

文化鄉賢黃子才講授柏泉“三風”故事 圖片靜電除油煙機|靜電除油煙機推薦來源:武漢市東西湖區文明辦

以姓氏為源,有長達500字的傢訓,氣勢磅礴,也有精簡至幾十字的傢訓,小傢碧玉。87歲高齡的黃子材,是柏泉黃氏後人,也是《黃氏傢譜》整理者之一。

60多年的執教經歷,讓黃子才退休後成為一名文化志願者。他將《黃氏傢譜》古文翻譯成通俗易懂的白話文,是有口皆碑的“鄉賢”。黃子材用身邊一個個生動的故事,向下一代解讀古老傢訓的涵義,闡釋好的傢風對齊傢、治國、平天下的重要意義。

活動現場,他像學子分享瞭著名哲學傢張世英的故事。他說,張世英生於柏泉,就猶如柏泉古井旁的荷花,出淤泥而不染。“人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,不隨波逐流,不隨聲附和。”這是張世英一生的信條,也是父親的尊尊教誨。

隻要談起傢庭,談到感情,張世英總是想到自己的父親。張世英自小就在父親的教導下自學,先學《千字文》,再背《論語》《孟子》《古文觀止》,“背不下父親就打、罰跪。”以至於八十多年後他仍對古文經典把控自如,他才體會到父親的苦心。

雖然,張世英是在“棍棒”下成長,卻少不瞭父親對他愛。夏天摔傷瞭背,父親就拿著扇子為張世英扇風、驅蚊子。“待人要真心”是父親教會張世英的道理,也是父親成就瞭張世英。

“近油煙處理設備|油煙處理設備價格二百年來,柏泉人口始終保持在萬人左右,是名副其實的小鎮,但歷來名傢頻出,這是鄉風淳樸,傢風嚴正,濃厚的教育文化氛圍開花結果。”柏泉文化站站長熊仁強介紹。

“漢口地皮大王”劉歆生、裕華紗廠創始人張松樵、數學傢周紹濂、經濟學傢陳恕祥、語言學傢李格非……這些優秀人才從柏泉走向全國乃至世界,熊仁強嘗試過總結這些人才的共通之處:“良好傢風、鄉風的耳濡目染,是柏泉優秀人才輩出的基因密碼。”

東西湖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程少傑現場演唱瞭《在此》,贏得同齡學子、在場社區居民的熱烈反響。程少傑從歌中感受到瞭武漢的博大精深,而黃子材講述的三風故事讓他深深體會到好的傢風造就人才,人才聞名武漢。

戶外研學 領略古鎮歷史文化

學生們參觀柏泉古井 圖片來源:武漢市東西湖區文明辦

伴著鳥鳴與花香,來自武漢輕工業大學、東西湖區職業技術學校、武漢市農業學校近200名學生來到柏泉古鎮,借助《認識武漢》公開課戶外研學契機,走進柏泉古井、古寺、古街,領略千年歷史風光。

“柏泉歷史上是古盤龍城的姊妹城,自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,其名字的由來源於這裡的千年柏樹、古井之泉。”柏泉街團工委書記張紫君為學子講述柏泉古井與景德寺的歷史淵源。

景德寺與漢陽歸元寺、洪山寶通寺並稱為武漢三大名寺,也是東西湖區境內最古老的佛教禪寺之一。它始建於唐代晚期,毀於抗日時期,文化底蘊深厚。

在景德寺照壁前端,一株百年古樸樹引得學生駐足。這棵古樸樹是種罕見的菩提樹,外形古樸別致。

景德寺的東面為月塘,月塘北面為古村落,千年古井就位於月塘西面水陸交界處。古寺、古井、古村落並稱為“柏泉三古”。

“每到仲夏正午陽光直射時,可以見到深藏井內的‘神魚’。”“神魚”一出,學子紛紛“圍觀”。原來在這個直徑不到一米的古井底,有兩條陰沉木,深紅色的樹根,形似兩隻紅鯉魚,一大一小首尾相對。地下泉水湧出,就好似魚在遊動。更有傳說,這是大禹在漢陽龜山種植蒼柏,靈根穿越四十餘裡到柏泉井底。

無論天幹地旱,柏泉古井從不枯竭,而延續至今的還有古跡茅廟集。柏泉城管所執法隊員艾康介紹,明清時期,茅廟集就呈現道路縱橫、店鋪林立的形態,相傳是南有夏口,北有茅廟。

而今,這條老街早走過繁盛與衰落後,重新登上時空隧道。800米長的荊楚風格街道,成瞭柏泉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。

“走出課堂的戶外研學,讓我親身體會到歷史時空的變遷感。”武漢輕工大學學生馮鈺鑫說,柏泉不同於以往認識的鄉村,不僅少瞭城市的喧囂,真切體會到鳥語花香,更讓自己親近歷史,受益匪淺。

不忘初心 農民子弟誦讀經典

誦讀紅色經典 圖片來源:武漢市東西湖區文明辦

“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。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、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……”慷慨朗頌聲回蕩在柏泉街新苑社區上空。

《共產黨宣言》誕生170周年之際,再度捧起這部共產主義偉大著作,武漢市農業學校的學生陳思怡仍覺得心潮澎湃:“初中學校有一座吳運鐸的雕像,雕像旁刻著《共產黨宣言》,那是我最早接觸《共產黨宣言》,因為和英模人物雕像擺在一起,所以《共產黨宣言》在我心裡格外莊嚴。”

讀瞭《共產黨宣言》,陳思怡又主動讀瞭一些歷史書籍,瞭解瞭共產黨艱苦卓絕抗戰鬥爭的奮鬥史,她很受鼓舞:“革命先輩的艱苦鬥爭換來瞭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,我們要牢記歷史,不忘初心。”

柏泉街青年農民代表黃傑是柏泉的“農二代”,父親做瞭一輩子農民,黃傑也紮根父輩深愛的柏泉街,成為街道辦事處的一名工作人員。

追思紅色崢嶸歲月,篤學系列講話精神,在新時代發展過程中,都是必不可少的。柏泉街工委副書記徐芳表示:“學習紅色經典著作,鞭策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始終不忘初心,學習最新講話精神,能夠指引我們最新的前進方向。”

“從圍墾建區到鄉村振興,柏泉的變化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。從最早的荒蕪寂寥,到如今嶄新整潔的小區拔地而起,柏泉的轉變,都得益於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,學習最新講話精神,不忘初心跟黨走,我相信我們柏泉的未來會更加美好。”

拜師學藝 學校和農戶“結鄉親”

鄉學互長、校村互動 圖片來源:武漢市東西湖區文明辦

“我自願承諾:以人為本,因材施教。以農民生產中的實際需求為依據,以農民已有知識和技能為基礎,細化並執行教學計劃……”武漢市農業學校黨委書記楊春平莊嚴的宣誓正式揭開瞭“結鄉親”活動序幕,學校與農戶由此“牽手”,實現鄉學互長、校村互動。

在活動主舞臺左側的展位裡,武漢市農業學校和東西湖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都“有備而來”,帶上瞭不少課堂上的“成果”,盆栽、自制蛋糕、電路板等琳瑯滿目,吸引瞭不少感興趣的農民,不少農民主動上前問詢學習事宜。

柏泉西湖二大隊的11位農民是組團來“拜師學藝”的。“團長”張丁平是西湖二大隊的幹部,他介紹,西湖二大隊很多居民都是丹江口移民,這些農民大多沒有一技之長,隻能靠打零工為生,為幫助這些農民,西湖二大隊多次組織農民外出學習電焊、艾灸等技能。

“現在農民可以有機會在傢門口學本事,既可以照顧到傢裡,又可以提升自己,這對我們農民來說是個天大的好事。”張丁平說。

李春紅就是西湖二大隊“拜師團”的成員,從丹江口來到柏泉定居以後,李春紅打過零工,也新竹靜電機推薦|新竹靜電機推薦廠商給周圍鄰居剪剪頭發,她自學瞭染發手藝,在周邊小有名氣。張丁平發佈瞭結鄉親消息後,看到其中有“按摩”選項,李春紅就動瞭心,趕緊報名趕來。

“我今年四十多歲瞭,頸椎不太好,這次來想學習一下按摩、護理的知識,這樣不僅能顧好自己的身體,也能照顧傢人。”李春紅說。

與李春紅不同,彭國有是想來進修的。今年48歲的彭國有有8年的電焊施工經驗,但因為沒有電焊施工的上崗許可證,他隻能在周邊打打零工。得知學校要來“結鄉親”,彭國有特地從打工的地方請瞭半天假趕來,他想通過學校的規范化教育,使自己的特長得以發揮。

武漢市農業學校的教師袁海仁有很多這樣的“農民學生”,他們中許多人種瞭一輩子地,沒有別的一技之長,迫切需要有人來帶領他們適應新時代。

“我們開設瞭很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,立足農民本身的基礎,挖掘特長,教授一些園藝、種植等方面的科學知識,幫助他們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趨勢。”袁海仁介紹,目前武漢市農業學校已經在新洲、黃陂、蔡甸、漢南等多地開展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,也正在搭建東西湖的培訓班。(武漢市東西湖區文明辦 長江日報)
arrow
arrow

    tdx995xx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